首頁 討論群 當代新儒家專區 天人合一的觀念起源與意義涵攝
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  • 作者
    文章
  • 東岐明
    訪客
    Post count: 18

    ○此文源自本人2019.5.12.寫成於維基百科而已遭刪除之「天人合一」條目內容,
   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A4%A9%E4%BA%BA%E5%90%88%E4%B8%80&oldid=54388682

            天人合一的觀念起源與意義涵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岐明

      「天人合一」此詞,源自北宋儒者張載闡述《中庸》思想之於儒者[1],而謂:

     『儒者則因明致誠,因誠致明,故天人合一;
      致學而可以成聖,得天而未始遺人』     《正蒙‧乾稱》

    ,相應《中庸》所謂『自誠明,謂之性;自明誠,謂之教;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』。
    《中庸》有謂『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』『誠者,天之道』『誠之者
    ,人之道』;「自誠明」則「因誠致明」,乃率天道之性,而謂「得天而未始遺人」
    ;「自明誠」則「因明致誠」,乃襲人道之教,而謂「致學而可以成聖」;《中庸》
    又謂『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』,故謂「天人合一」,又以德合性教而謂「天人合德」

    《中庸》論述天道與人道之思想,乃是相關天道之自然無為與人道之造作有為,同樣
    見於當時道家思想。《老子》有謂『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;人之道,則不然,損
    不足以奉有餘』,《莊子‧在宥》有謂『無為而尊者,天道也;有為而累者,人道也
    。主者,天道也;臣者,人道也。天道之與人道也,相去遠矣,不可不察也。』,皆
    以闡述「自然無為」與「造作有為」之差異。

    然而因為中國古代思想於天人之際的相互關係,本有種種論述觀念,後來往往皆以「
    天人合一」此詞作為標舉;因而後世許多「天人合一」詞義用法,已經不限原本張載
    創設相關《中庸》意涵,而指涉對應及種種不同哲學思想觀念。「天人合一」此詞,
    當代也就成為容納許多觀念集合的複合意義詞彙。

     相關觀念

      「天人合一」詞義,用以指涉相關「自然無為」(天道)與「造作有為」(人道)的
    會通統合關聯。此種相關《中庸》的「天人合一」觀念,牽涉心理感應認知活動的運
    作機制;通常是以心靈的直覺印象,對應於天道之自然無為;而以心思的認知概念,
    對應於人道之造作有為。

      易簡得理

    《繫辭傳》所謂『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;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』,「乾知」相關直覺
    印象之自然無為,「坤作」相關認知概念之造作有為,而以對應「天人合一」;《繫
    辭傳》又謂『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』,東岐明乃以「天人合理」謂其智識之德[2]。

    此一易理對應於牟宗三學說之良知坎陷問題,「乾知」即在良知之體,「坤作」即應
    坎陷之用,而「坤以簡能」即通科學化約之理論思維,「乾以易知」則可相關禪修之
    直覺感應體驗。禪修直覺之自然無為與科學認知之造作有為,皆可統合於易簡得理,
    而謂「天人合一」。

      法相與概念

    易理所謂「乾知」感應的心念直覺物相,乃為物象之始,佛家大乘謂之「法相」,佛
    家上乘(南傳上座部)謂之「究竟法」。易理所謂「坤作」認知的概念想像物體,乃為
    物象之成,佛家上乘謂之「概念」,佛家大乘謂之「心不相應行法」。「乾知」對應
    佛家識蘊作用,「坤作」對應佛家想蘊作用。心性識知法相,乃在直覺感應,故謂『
    乾以易知』;認知形成概念,乃涉想像造作,故謂『坤作成物』;思慮化約概念群集
    ,而成有效觀念體系,故謂『坤以簡能』。法相感應之自然無為與概念認知之造作有
    為,於心理活動乃是統合相關,而謂「天人合一」[3]。

     ————〔禪修〕——|═════════|————〔科學〕—————— [4]

     【乾知】 【易】   【坤作】        【簡】 

      心性  感應     認知          化約 

             法相      概念──概念集     觀念體系 

     對應觀念

      「天人合一」詞義,用以指涉個體身心或個體環境(人),之聯繫對應於超越個體
    之對象(天)。

      天人相應

    「天人相應」是中國古有的世界觀,認為人類的個體身心或群體事務等種種人世現象
    會與自然有所相應。譬如論述作為獨立於人體身心之外的客觀存在的「天」與作為具
    有個體身心的「人」,兩者的氣運變化與生理變化有著對應相關的規律,即有醫書《
    黃帝內經》闡述說明『人與天地相參也』《靈樞‧歲露》《靈樞‧經水》、『與天地
    相應,與四時相副,人參天地』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‧為人者天》也說『人之形體,
    化天數而成;人之血氣,化天誌而仁;人之德行,化天理而義』[5],《春秋繁露‧
    深察名號》則是闡述事物觀念名稱之天人相應而謂『是故事各順於名,名各順於天;
    天人之際,合而為一;同而通理,動而相益,順而相受,謂之德道』。

      天人感應

    漢朝董仲舒闡述上天與人世之間,會有相互感應的善惡吉凶的關聯影響,《春秋繁露
    ‧必仁且知》即謂『災者,天之譴也;異者,天之威也。…凡災異之本,盡生於國家
    之失。國家之失乃始萌芽,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;譴告之而不知變,乃見怪異以驚駭
    之,驚駭之尚不知畏恐,其殃咎乃至。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。』[6]。此一思
    想乃以人世善惡感應上天吉凶,其實早已見於古籍《尚書》,譬如《尚書‧大禹謨》
    『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』、《尚書‧皋陶謨》『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!天討有罪,
    五刑五用哉!』、《尚書‧蔡仲之命》『皇天無親,惟德是輔』。

     體驗觀念

      「天人合一」詞義,用以指涉個體身心(人),之融會合一於超越個體之對象(天)
    ,在東西方的宗教修行都有發生此類超常經驗。而現代科學發現此種相關體驗,可以
    對應於腦部頂葉的活動運作;所以有些科學家就以唯物論觀點,認為這些體驗都只是
    大腦異常活動產生的幻覺[7];不過科學觀點卻無法解釋,為何大腦幻覺竟會發生由身
    體之外而返視自身與環境的出竅體驗。

    《易傳》之《文言傳》有謂『夫大人者、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
    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天且弗違,而況於人乎?況於
    鬼神乎?』,而此一大人合於天地之德,或也稱為「天人合德」。

      物我合一

    道家《莊子‧齊物論》有謂『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』,這種與時空萬物合而
    為一的超常經驗,在佛家大乘稱為「眾生相」[8],乃是禪修境界某種發生個體小我融
    於時空萬物大我的精神體驗。一般修行禪定至於專注禪相,就會容易發生此類體驗[9]
    。物我合一的禪定體驗,約對應於佛家所謂欲界定或色界定的定力階段。

      道人合一

    道家《老子》有謂『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
    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』,指稱「道」之超脫於天地時
    空萬物境界,對應於佛家無色界境界。《莊子‧天運》之謂『夫道,於大不終,於小
    不遺,故萬物備。廣廣乎其無不容也,淵乎其不可測也。…夫至人有世,不亦大乎!
    …,極物之真,能守其本;故外天地,遺萬物,而神未嘗有所困也。』即是指稱至人
    合道至於大道境界,而超脫於天地時空萬物境界,對應於佛家所謂無色界定的定力境
    界。這種「道人合一」的修行境界,在現今道教內丹修煉又可分為兩種層次:

     煉神還虛:其「虛」對應著佛家無色界虛空的空無邊處定境,
     在佛家大乘稱為「壽命相」[10]。

     煉虛合道:其「道」對應著佛家無色界心識的識無邊處定境,
     相關佛家大乘五重唯識觀的「遣相證性」[11]。

      梵我合一

    奧義書中論述梵我關係之詞 Brahmatmaikyam,意謂「梵我一如」。吠檀多派大師商羯
    羅的「不二一元論」(Advaita),認為奧義書把「梵」區分為二:有形的梵和無形的梵
    。有形的梵指的是現象界或者眾多的我(小我);無形的梵指的是宇宙本體最高的我(大
    我)。有形的梵是不真實的,而無形的梵才是真實的。所謂「不二一元論」就是說:真
    正實在的唯有最高本體梵,而作為現象界的我(小我)在本質上就是梵,二者本來是同
    一個東西[12]。而婆羅門教傳統至於印度教的修行,正有相關追求個體小我合於大梵
    神我的梵我合一體驗。

      神人合一

    歐西諸宗教傳統的祈禱冥想,也會有個體與至上神我合一的宗教體驗。

    [1] 李宗定〈道教臻於「天人合一」之教義考〉∵
    https://ssrp.info/webfm_send/61

    [2] 東岐明《太學明紀》∵『智識乃是天人合德之明理素養,基於「止定靜安」之
    達善惟一工夫,以「格物致知」之神明惟精工夫而感應其智慧之理原,以「思慮得解
    」之辨析惟想工夫而建構其知識之理則。智慧於理原之中,知識於理則之正;智識中
    正而心意誠謙,以明天人合理之德。』
    https://amidha.blogspot.com/2019/05/confucianism-httpswww.html

    [3] 此段說明,節錄改編自東岐明《太學明紀》解說『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
    先後,則近道矣。』相關內容。

    [4] 禪修與科學都有涉及認知活動的部份,所以兩者皆有涉及「坤作」範疇。

    [5] 『為生不能為人,為人者天也。人之人本於天,天亦人之曾祖父也。人之形體
    ,化天數而成;人之血氣,化天誌而仁;人之德行,化天理而義。人之好惡,化天之
    暖清;人之喜怒,化天之寒暑;人之受命,化天之四時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,春秋
    冬夏之類也。春之答也,怒,秋之答也;樂,夏之答也;哀,冬之答也。天之副在乎
    人。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。』《春秋繁露‧為人者天》,另章《春秋繁露‧人副天數
    》更是全章闡述。

    [6] 『其大略之類,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,謂之異,小者謂之災。災常先至而異
    乃隨之。災者,天之譴也;異者,天之威也。譴之而不知,乃畏之以威。《詩》云「
    畏天之威。」殆此謂也。凡災異之本,盡生於國家之失。國家之失乃始萌芽,而天出
    災害以譴告之;譴告之而不知變,乃見怪異以驚駭之,驚駭之尚不知畏恐,其殃咎乃
    至。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。謹案災異以見天意。天意有欲也,有不欲也。所
    欲所不欲者,人內以自省,宜有懲於心;外以觀其事,宜有驗於國。故見天意者之於
    災異也,畏之而不惡也,以為天欲振吾過,救吾失,故以此報我也。《春秋》之法,
    上變古易常,應是而有天災者,謂幸國。孔子曰:「天之所幸,有為不善而屢極。」
    楚莊王以天不見災,地不見孽,則禱之於山川,曰:「天其將亡予邪?不說吾過,極
    吾罪也。」以此觀之,天災之應過而至也,異之顯明可畏也。此乃天之所欲救也,《
    春秋》之所獨幸也,莊王所以禱而請也。聖主賢君尚樂受忠臣之諫,而況受天譴也?
    』《春秋繁露‧必仁且知》

    [7] 薛莫(Michael Shermer)〈腦袋瓜裡鬧鬼!〉∵ 科學人雜誌. 2003.4.(14).
    https://sa.ylib.com/MagArticle.aspx?Unit=columns&id=202

    [8] 『善男子,云何眾生相,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。善男子,譬如有人作如
    是言,我是眾生,則知彼人說眾生者,非我非彼,云何非我,我是眾生,則非是我,
    云何非彼,我是眾生,非彼我故。善男子,但諸眾生了證了悟,皆為我人,而我人相
    所不及者,存有所了,名眾生相。』《園覺經‧淨諸業障菩薩品》

    [9] 關於修習定禪,可閱《掌中之葉─清淨道論實修手冊‧止禪的基礎》∵
    https://www.中平精舍.tw/templates/cache/29752/images/575e1521e6667.pdf

    [10] 『善男子,云何壽命相,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,一切業智所不自見,猶
    如命根。』《園覺經‧淨諸業障菩薩品》

    [11] 淨常《唯識簡介》〈(十八)五重唯識觀〉∵
    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3pt/3pt-1-9/18.htm

    [12] 季羨林〈「天人合一」新解〉∵
    http://www.aisixiang.com/data/23861.html

    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
     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岐明道 https://amidha.blogspot.com
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回覆至:天人合一的觀念起源與意義涵攝
您的資訊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