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   間: 2018年8月25日(六)下午2:00

地   點: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97號3樓之2(鵝湖人文書院)

主  題:當代新儒家之政治空間建構

引言人:李瑞全教授(中央大學哲研所)

              梁奮程博士後研究(中研院文哲所)

從大視野看,自清末民初開始,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,除了現實上的國家存亡續絕主題外,中國文化或文明的主體性一直是一個問題。除了疑古學派開啟的重新建構歷史文化的主體性外,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的「良知坎陷開出民主」的說法可看作是在規範性面向的主體性建構的努力。但這種說法引起了學界很大的爭議。對於「儒學(家)與民主的關係究竟是什麼?」一直存在著爭論,有人認為這兩者並不相容,更有人主張儒家妨礙了民主的落實。牟先生的曲通說某種程度意味著,因為傳統儒家學理與民主不相容,傳統儒家的內聖直接開出外王的主張,無法用於民主政治,所以才要採用迂迴的方式證成民主。後來林毓生與傅偉勳等學者所謂「傳統的創造性轉化」或「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」等說法其實也只是重新建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諸多努力之一,其實也沒超出牟先生的說法。我們要把民主收納為儒學體系中的一環,還是無法脫離最基本的理解:何謂「儒學」與「民主」?我們其實在乎的是「儒學」與「民主」應該是什麼?「儒學」與「民主」的真義是什麼?換個表述,可能民主不一定是儒家式的民主,但如果缺乏了民主這個元素,必須內聖與外王兼具的儒家是否還是真的儒家?那儒家式的民主又必須有哪些內容?在過去,就算是對儒家式民主最前衛的理解,像是李瑞全教授認為孟子的政治學說中早就有了民主理想的表述,這好像意謂著,我們也不必採用牟先生的方式以迂迴的方式開出民主。但是如果我們把「開出」的問題理解為「證成」的問題,可能事情沒那麼直截了當地解決,畢竟原始儒家證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。當然,我們也必須思考我們需要哪種「證成」概念。這次的工作坊切入的主題是當代新儒家之政治空間建構,可以簡單表述為以下的概念關連:用公共性理解民主,在用公共性銜接上儒家的相關論述,從而講出儒家式民主的相關原則。

圍繞以下幾個子題進行:

1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開出民主說

2當今世界要的是哪種意義的「民主」

3儒家的政治空間論述

參考資料:

牟宗三:《政道與治道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87年。
牟宗三:《道德的理想主義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92年。
牟宗三:《歷史哲學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92年。
李瑞全:〈孟子政治哲學之定位:民本與民主之論〉,《鵝湖月刊》第一六卷第五
期,1990 年11 月,頁10-17。
李瑞全:〈跨越西方當代政治困局之第十個民主模式:當代新儒家之民主政治模
式〉,「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: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」,香
港:香港中文大學,2011 年。
李明輝:《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》,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5 年。
李明輝:《儒學與現代意識》〔增訂版〕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6年。
梁奮程:《以公共空間概念為核心建構當代新儒家的民主論述》,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,博士論文,中壢,2017年。
Benhabib, Seyla. “Models of Public Space: Hannah Arendt, the Liberal Tradition, and
Jürgen Habermas.” In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. Ed. Craig Calhoun.
Cambridge: The MIT Press, 1992.
Benhabib, Seyle. The Claims of Culture: Equality and Diversity in Global Era.
Princeton and Oxford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 2002.
Young, Iris Marion. Inclusion and Democracy. Oxford 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
2002.

工作坊聯繫人:

梁奮程   fanching@gate.sinica.edu.tw

工作坊討論熱烈 暨會後合影 2018.8.28上傳

12999 20180825_142210 20180825_153809 20180825_153840 20180825_154018 20180825_154335 20180825_160714 S__199065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