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討論群 當代新儒家專區 中庸與誠謙的庸謙之通
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  • 作者
    文章
  • 東岐明
    訪客
    Post count: 18

 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《大中至正》系列相關文稿──
    https://amidha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%E5%A4%A7%E4%B8%AD%E8%87%B3%E6%AD%A3
 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          中庸與誠謙的庸謙之通

       提舉「謙」之於「庸」,而以「誠謙」應於「中庸」,最早見於本人2007
       年《正觀中道─中庸實踐之貫通儒道佛修持基礎(初稿)》一文。其後又於
       多文提及「謙」「庸」相通之義,然皆未作專文論述。然則「謙」之增補
       於「誠」而應「中庸」,是及儒學要義,故而專論其理以成此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岐明

      「中」是上古中國文化原有的道德修為典範,在心性修持是指內在覺知之「中」,
    在德行風範是指公正無偏之「中」。在中道心性修持上,《大戴禮記‧五帝德》記載孔
    子論述帝嚳『執中而獲天下』,《論語‧堯曰》記載帝堯訓勉帝舜『天之曆數在爾躬,
    允執其中』,《尚書‧大禹謨》記載帝舜訓勉夏禹『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
    允執厥中』,《保訓》記載文王姬昌訓誨『昔舜舊作小人,親耕於鬲茅,恐求中』『舜
    既得中,言不易實變名,身茲備惟允』,皆在闡示上古理想君德之秉執中道心性修持。
    在中道德行風範上,《尚書‧酒誥》有謂『作稽中德』,《尚書‧立政》有謂『以列用
    中罰』,《尚書‧呂刑》有謂『罔非在中』『咸庶中正』,《逸周書‧五權解》有謂『
    克中無苗』『維中是以』,皆在闡示上古理想公正無偏之中道德操風範。中道修持風範
    ,就是以修持心中覺知而達就中正德行,乃以「中」之理念而涵攝內聖外王之身心基礎
    修為。

    孔子承繼「中」之道德修為典範傳統,增補「庸」字,而稱「中庸」,有謂《論語‧雍
    也》『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鮮久矣。』,以贊中庸之至德;於《文言傳》更以
    「庸」「誠」並述「正中」龍德,而謂:
     
     『龍德而正中者也,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』

    孔子此句闡述中庸之德的風範表現,「龍德」對應「德博而化」,「正」對應「閑邪」
    ,「中」對應「存其誠」,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」對應「善世而不伐」;而見其思想
    以「中」之於「誠」、「謹信庸德」之於「善世不伐」。《中庸》更記載孔子闡述「誠
    」之於「中」而謂:

     『誠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誠乎身矣。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
      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;從容中道,聖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』

    此以「誠」乃自然無為之天道,而通聖賢中道之修為;以「誠之」乃造作有為之人道,
    而達擇善固執之修持。故而孔子所謂「誠之」乃守於「善」,相關「謹信庸德」之「善
    世」而未及「不伐」;是而可知孔子之謂「中庸」之道,尚有「誠」所不及之道,即在
    所謂「不伐」相關之義。《孔子家語‧五儀解》即有記載孔子闡述君子不伐之德,而謂

     『所謂君子者,言必忠信而心不怨,仁義在身而色無伐,思慮通明而辭不專;
      篤行信道,自強不息;油然若將可越,而終不可及者,此則君子也。』

    此謂「心不怨」之心胸不懷怨懟、「色無伐」之行儀不顯傲慢、「辭不專」之言談不獨
    專擅,即是在於君子不伐之應「謙」德。『言必忠信而心不怨,仁義在身而色無伐』,
    《易‧象傳》謙爻初六有謂『謙謙君子,卑以自牧也』;『思慮通明而辭不專』,《易
    ‧象傳》謙爻六二有謂『鳴謙貞吉,中心得也』;『篤行信道』,《易‧象傳》謙爻六
    四有謂『無不利,撝謙,不違則也』;『自強不息』,《易‧象傳》謙爻九三有謂『勞
    謙君子,萬民服也』,孔子《易‧繫辭傳》之謂『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
   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禮言恭。謙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』;『油然若將可
    越,而終不可及者』,《易‧彖傳》謙卦有謂『謙,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,君子之終也
    』。君子謙德之自尊自信而氣度寬宏,卑庸自處而不可踰越,乃是德行操守之必要柄持
    ,《易‧繫辭傳》故謂『謙,德之柄也』。

    孔子老年有謂《論語‧述而》『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』,乃是研悟易
    理,自悔反省以往道德傲慢之過,故而承述中道而啟「中庸」之說。「庸」即在於自居
    平易庸常之處世修為,相應易理「謙」卦之德。是而「謙」以不矜的篤厚謙卑之態,乃
    應「庸」以不伐的平易庸常之德。「誠」之於「中」,「謙」之於「庸」,「誠謙」以
    應「中庸」。「誠」為「中」之心性表現,「中」為「誠」之心性修持,「謙」為「庸
    」之心態表現,「庸」為「謙」之心態修持,「誠謙」表現即相應於「中庸」修持。

    中誠性明,謙庸態密,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為。《大學》「誠意」之天人合一,天道
    乃在「格物致知」之隨觀於「中」以「誠」,人道乃在「止於至善」之達德於「庸」以
    「謙」而「誠之」。《大學》闡述其「誠意」之德操實踐,乃在謙敬無偽而不愧不怍,
    乃言『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……此之謂自謙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』,是而《中庸》
    有謂『故君子內省不疚,無惡於志;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見乎』『是故君
    子篤恭而天下平』的誠謙之道。

    《大學》所謂「止於至善」即是止於達善。所謂「至善」的達善之行,就是相關《中庸
    》所謂『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』。所謂「止於」即是相關《易傳》詮示艮卦之謂
    〈彖傳〉『艮,止也』、〈象傳〉『艮,君子以思不出其位』,就是有關《中庸》『君
    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』『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』的素位自得修為。所謂「止於至
    善」修為乃是,止於當止,不自伐善,敬慎自謙以而不有道德傲慢,即是相關《中庸》
    所謂『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;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;有餘不敢盡,言顧行,行顧言,君
    子胡不慥慥爾』。因而「止於至善」的真誠修持,就是自謙向善而不忮不求,乃以人格
    誠信處世,從而教化社會誠信,正是相關《中庸》所謂『誠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誠乎
    身矣』。

    謙庸心態工夫之於中誠心性功夫,旨在勉以慎獨之敬,從而避免道德傲慢偽善;「慎獨
    」即是敬慎獨心修為。心志專獨而陷自我偏執,自是於內則傲慢,自飾於外則偽善,也
    就離於中誠氣象之人格型範,《大學》有誡『此謂誠於中,形於外;故君子必慎其獨也
    』。專獨恃中而狂傲妄偽,非為君子行徑,《中庸》故謂『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
    憚也』;是以中道修持之失,自賢智者恃己有得,習愚劣者惑物不得,孔子《中庸》故
    謂『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;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;賢者過
    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』,

    謙庸之德,孔子有謂《孔子家語‧六本》『夫自損者必有益之,自益者必有決之』『道
    彌益而身彌損。夫學者損其自多,以虛受人,故能成其滿博也。天道成而必變,凡持滿
    而能久者,未嘗有也。故曰:自賢者,天下之善言不得聞於耳矣!』『不令自滿,所以
    能久也』。中誠謙庸而通達人世,孔子有謂《論語‧顏淵》『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
    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』、《孔子家語‧六本》『以富貴而下人,何人不與?以富貴而
    愛人,何人不親?發言不逆,可謂知言矣;言而眾響之,可謂知時矣!是故以富而能富
    人者,欲貧不可得也;以貴而能貴人者,欲賤不可得也;以達而能達人者,欲窮不可得
    也。』、《孔子家語‧三恕》『聰明叡智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讓;勇力振世
    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謙;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。』《易‧繫辭傳》有謂
    『謙,以制禮』,《中庸》闡述君子中庸誠謙之人格學養風範而謂:

     『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,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,
      溫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禮。』

    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
     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岐明道 https://amidha.blogspot.com

正在檢視 1 篇文章 - 1 至 1 (共計 1 篇)
回覆至:中庸與誠謙的庸謙之通
您的資訊: